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点击数:311 | 发布时间:2024-11-09 | 来源:www.jgjff.com

    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在大家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伙都没少背要点吧?要点是指某个模块常识的重点、重点部分。

    1.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一


    大方的受热过程

    1、大方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方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方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方吸收或反射,大多数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方。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方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方温室效应:

    大方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方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由于云层厚大方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方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是什么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方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方逆辐射弱气温低

    2.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二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依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近日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近日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天,南半球为冬天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近日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天,南半球为夏天

    依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假如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应该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3.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三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天开始之节气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指的是冬季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国内广大区域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天成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气温回升,天气渐渐转暖。

    谷雨:

    4月20近日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成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成长,欣欣向荣。

    小满:

    网络情人节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近日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珍藏种子。

    夏至:

    6月22近日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近日后,入暑,标志着国内大多数区域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近日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国内广大区域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长期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成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马上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因为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近日后,因为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降低非常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近日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十月8近日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降低,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十月23近日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十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成长中的农作物风险非常大。

    立冬:

    每年11月7近日后。

    小雪:

    11月22近日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权势增强,气温飞速降低,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近日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近日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将来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降低,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近日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近日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4.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四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点: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点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己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合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水平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方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成长发育。

    5.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五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因为地球内部的常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遭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因为地震波在不一样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借助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准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肯定深度发生忽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忽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国内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第一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忽然降低,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忽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6.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六


    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每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种类:

    包含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

    包含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

    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保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容易见到的形式。

    7.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七


    地球运动规律

    注意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侧重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难题内容。

    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极星的地址一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虽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时针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东。

    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日前点与冬至日、远日点与夏至日有什么区别。

    8.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八


    昼夜长短与时间判断

    要明确季节与节气是两个不一样的定义,不可以混淆,南北半球的季节永远相反,但节气是相同的,审题和答卷时必须要特别注意。

    在借助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计算昼夜长短时,必须要注意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多少,不可以习惯性地以为是30°或者45°。

    学会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时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半年时相反。南半球反之。两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地方及其移动密切有关,所以,要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本规律与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

    任意地址,其一年中的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恒为24小时;任意一天,分别坐落于南北半球且纬度相同的甲、乙两地,甲地昼长=乙地夜长。

    因为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带来的季节变化是地球非常重要的变化规律,很多自然现象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因此具备明显的季节变化,所以应该注意总结具备季节变化规律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及其形成缘由。

    9.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九


    土壤

    土壤的定义:是指陆地表面具备肯定肥力,可以成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本质属性:具备肥力,可以成长植物

    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用途: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用途

    10.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十


    热力环流的性质特征

    因为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方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充气压力--阴雨

    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充气压力--晴朗

    垂直方向的气温充气压力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减少,但空气变稀,充气压力减少。

    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来自国内的气流--干

    两种性质不一样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1.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十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要点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方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用途组成的有机整体。

    要点间相互用途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备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要点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点相互联系和相互用途。某一要点的变化,会致使其他要点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点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肯定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为基础,呈纬向带状分布。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为基础,呈经向带状分布。垂直分异规律,水热情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原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影响雪线高低的原因: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非地带性原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比如国内西北地方的绿洲。

    12.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十二


    判断气候种类的步骤: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种类: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种类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长期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长期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区域,冬天风靡东北风,为旱季,夏天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_热带气候种类:冬天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种类: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国内的西岸,地方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天温和多雨,夏天炎热乾燥

    _热带季风气候:冬天——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天——夏天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种类: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天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国内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国内东岸(_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天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天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国内性气候:全年受国内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有,降水主要在夏天。

    13.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十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日前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定义: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现在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国内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14.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十四


    地理环境包含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点包含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点。

    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有哪些用途,归根结底是因为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用途。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有哪些用途: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进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方圈,使原始大方渐渐演化为目前大方;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目前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地理环境各要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国内西北内陆——因为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很难到达,形成干旱的国内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用途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用途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有,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15.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十五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架构、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用途:

    ①内力用途(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用途)

    ②外力用途(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架构的种类: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什么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用途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遭到挤压,岩性坚硬不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架构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地址选择,应避开断层

    16.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十六


    1.一个原理:东边的时刻早。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2.二种线:特殊的时间经线和两个日期界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

    (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

    (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比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3)计算区时:借助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比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7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时,应该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17.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十七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划分的办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天,6、7、8月为夏天,9、10、11月为秋天,12、1、2月为冬天。

    (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假如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18.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十八


    大方热力用途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用途

    吸收用途:具备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用途: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用途越强,在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非常高

    散射用途:具备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方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因为大方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用途强,所以地面辐射大多数都是被大方吸收

    ②大方逆辐射是大方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哪个方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用途2、大方的热力情况

    19.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十九


    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在宇宙中的地方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己条件:适合的温度、适合的大方,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种类: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3.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各地相等15°/小时,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日前点快,远日点慢,平均1°/日。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区域明显。夏天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天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块组成。软流层:坐落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觉得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球外部圈层大方圈、水圈、生物圈

    20.地理高中一年级复习要点笔记必学一 篇二十


    时间计算

    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正午时刻、昼长、夜长等则为地方时的计算;凡没特不要说明的都为计算区时。

    北京所在的时区、伦敦所在的时区要当常数记忆。

    北京时间是国内全国通用的时间标准。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所以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的地方时。

    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要和日常所说的时间早晚区别开。日常的时间早晚总是是针对同一地址来讲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小时间越早;而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是针对不一样的地址来讲的,通常来讲是依据同一纬线上看到日出的早晚来区别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大地方时越早。

    在进行新旧一天的计算时,新旧一天可结合地方时的早晚来判断,建议画出极点俯瞰图来辅助计算,以防止混乱。在计算区时时,直接根据区时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无需考虑日界线。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 - 学习交流 -

  • 欢迎加入中国人事人才网,与万千考友一起备考
  • 成考路上不再孤单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